前言:连续两周电动车板块回撤比较大,前期是担心大化工对中游材料格局的改变,现在是担心俩问题:1)经济下行周期,电动车需求是否受影响?2)碳酸锂硬缺口,是否重演硅料的逻辑,涨到下游需求没了? 而根据上述逻辑的演绎,中游材料股价先崩,到周五最后的堡垒宁王暴跌(而36氪、纽约时报等文章只是解释下跌的借口),板块情绪进入底部区间。
核心结论:2C与2B投资不同,市场低估了消费者、整车厂对价格的容忍度,而关于格局的担心,再强调一遍明年的投资机会看重个股α:看好1)底部反转电池、打铁股;2)一体化构建壁垒(三元/负极/电解液一体化);3)新技术带动估值弹性:4680和高电压;4)供需缺口仍在的品种:铜箔、隔膜。(排序如上)
接下来,我们对上述问题做如下思考:
一、经济下行周期,电动车需求是否受影响?——供给创造需求,产品力决定需求
电动车需求与经济周期弱相关,EV销量=车总销量*渗透率,本质仍是车型竞争力决定。
1、传统车销量(疫情前约2600万辆)与经济周期联动,而假设±5%的波动,一来一回影响总量约260万辆,按照现在15-20%电动车渗透率计算,一来一回约影响40-50万辆,按照50度电计算,约影响20-25GWh的量,而我们对电池总装机预测是663GWh,占比约3.4%(比较低),产量预测还高于此。
2、在渗透率15-20%向上的阶段,电动车销量本质还是产品竞争力决定。如下图所示,除了高端延续,10-20万传统车最主力价格带好的车型供给快速增加。
二、碳酸锂涨价对需求的反噬?—— 低估整车厂和消费者对价格容忍度
1、假设整车厂承担全部原材料涨价+补贴退坡——不能忽视其他维度的成本下降空间&车企对销量的重视
我们预计21年全年电池厂采购碳酸锂均价在15万元/吨左右(Q1-Q2在6-8.5万元/吨,Q3开始从9万元/吨涨至现价26万元/吨)。通过对热门车型的测算,我们发现碳酸锂每涨价10万元/吨,则整车原材料成本约上升3000元;考虑补贴退坡,碳酸锂价格由15万元/吨涨至30、40万元/吨,热门车型成本分别上涨约8000、11000元。看下表测算,对20万及以上的车型影响不大,但对部分20万以下车型影响大。
看22年整车厂的成本变动,不仅要考虑两大因素给带来的涨价部分,还要考虑钢材、铝材等大宗产品明年的降价预期&零部件行业给整车厂的年降&规模效应带来的制造、研发费用摊薄。综合考虑下,其他环节的降价有望覆盖碳酸锂涨价+补贴退坡部分的涨价。
2、钢、铝、铜降价+零部件年降
21年以来,新能源车的主要构成材料为钢、铝、铜三种金属涨价幅度分别为14%、45%和21%,带动了整车成本的上升。以Model 3为例,21年大宗产品涨价对整车的成本的影响在2000元左右,预计22年大宗产品供需关系缓解下,价格有回落的可能,将带来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就行业而言,汽车零部件行业对整车厂年降在3%-5%左右,亦能覆盖部分碳酸锂涨价+补贴退坡。
图:21年大宗原材料涨价对Model 3成本影响测算
3、规模效应带来的制造、研发费用摊薄
销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对制造费用、研发费用的摊薄不容忽视,如“蔚小理”在21年销量上升后,单车营业成本、单车研发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认为,22年电动车销量持续放量,将进一步摊薄固定成本,使得单车成本进一步下降。
图:造车新势力季度销量&成本
4、除考虑成本因素外,还需考虑车企对销量的重视
整个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确定下,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均瞄准了电动车市场,以求在各细分市场放量前锁定份额,以获得消费者对车企品牌的认知。我们认为,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高速期,车企出于盈利考虑而减少销量的可能性不大,在市场快速扩大时拿下更大的份额才是各车企的目标。
从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关注点亦可验证我们的观点,“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至今仍处于亏损阶段,但基于产能扩张等需要,投资者仍在持续为新势力们注入资金;在电动车市场爆发阶段,投资者的焦点同样更多聚焦于车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上,而非利润。
5、此外,也不可低估消费者对价格的容忍度
以特斯拉为例,在电池上游原材料涨价及芯片供应压力的背景下,21年特斯拉已在各市场针对不同车型进行了多次调价,从终端销量看涨价并没有影响需求:
- 中国:Model 3后轮驱动版11月上调售价2万元至25.57万元;Model Y后轮驱动版11月上调售价4752元至28.08万元;Model S长续航版1月上线至今涨价幅度达9万元;Model X长续航版10月上调售价3万元;
- 美国:21年对各车型涨价已超过15次,其中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售价由年初37990美元涨至46490美元;Model Y长续航版售价由年初49990美元涨至60990美元
三、担心中游材料的竞争格局?
今年电动车投资是把细分赛道轮动演绎到极致的,对业绩增速要求非常高,而对商业模式相对看淡。我们认为明年行情分化,对个股α的要求更高,对增速和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等)会均衡。
而对于经历了一轮大β的赛道,再要求博弈预期差不现实。销量和渗透率作为板块PE的主要驱动因子,国内销量破500万辆,对应渗透率18%,扣掉BYD-DMI 100万辆渗透率14%;全球破900万辆,渗透率10%,行业加速+结构优化期,系统性杀估值不会(国内破30%渗透率,需要考虑)。
而对中游材料竞争格局的担忧,还是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性。据此我们看好的方向1)底部反转(中期维度,盈利在历史相对底部)电池、打铁股;2)一体化构建壁垒(三元/负极/电解液一体化);3)新技术带动估值弹性:4680和高电压;4)供需缺口仍在的品种:铜箔、隔膜。(排序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