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疗器械企业欧普康视投资者交流纪要
公司目前市值853亿人民币,2021年预期营收12亿,利润6亿。近期定增计划拟融资22亿人民币。
2021年5月8日
董事长兼总经理陶悦群先生;副秘施贤梅女士;代财务监卫立治先生;投资副总监朱瑞兵;运管中心汪专;总经理经理助理孙小青;董事长助理
Q:公司年报披露,除公司外国内市场中另有7家进口品牌和1家国产新品牌的角膜塑形镜生产企业,品牌竞争不断加剧。请公司说明,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以及所处的竞争地位。
A:“劣势”主要有一个。在国内,尤其是一线城市,人为印象中喜欢将产品划分为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我们被划为国产品牌。有些人偏好用进口品牌。除此之外,其他方面我们应该都有一定的优势。例如:
研发方面,我们围绕硬镜的研发人员有好几十人,这个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是比较多的。
生产设备的质量或数量方面,既有日本全自动生产线,也有美国的半自动设备,生产规模和产能也是比较大的。
从业经验方面,从2000年到现在,二十多年专注于硬镜。产品从05年开始规模化销售,已有16年。
技术培训和品牌的积累方面,从2008年以来,培训累计有一万五千多人,很多行业的入门者都曾接受过欧普康视的培训。我们有一百多万的用户。
技术支持方面,有专业团队,人数较多。
总而言之,综合实力、包括财务、技术、服务实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从产品上市至今,虽然品牌虽然越来越多,但我们还是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并未因竞争不增长或下降。
Q:公司年报披露,美国博士伦是公司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为避免供应商较为集中的风险,公司开展了镜片材料研发项目。请公司介绍镜片材料研发项目的进展,以及与外购材料相比,公司自研材料的性能与成本优劣势。
A:关于原材料,上市时和现在我们每期定期报告都进行风险提示,其实情况在不断好转。刚上市时,原材料只有博士伦一家供货商可提供,现在不是只有博士伦一家,已经有三家供货商可选。
我们对原材料进行研发有一段时间了。实验室里材料已经完成小试,中试在进行中,所谓中试通俗而言就是规模扩大了一些,是验证规模扩大后,生产的工艺是不是还可以生产出成功率高的材料,性能是否一样。
不能期望用自产材料后,生产成本会大幅下降,这不太现实。生产成本方面我们不比别家低,不过,原材料在我们产品成本中占比不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业绩影响较小。
Q: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哪几块,对应的服务群体有哪些,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大概多少。
A:我们主营业务以前一直是硬镜,今年开始分为两块,硬镜和医疗服务。
硬性接触镜主要用于视力矫正、近视控制。排除眼部疾病,视力如果有问题,例如近视、远视、散光等,都可使用硬镜。角膜塑形镜目前是我们硬镜中的主要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角膜塑形镜主要用于近视矫正,晚上睡觉时戴,白天摘下,白天不用戴眼镜,即可看清。戴框架镜一年可能增加100度近视度数,戴角膜塑形镜度数可能增长很小,甚至不增长。8-18岁青少年主要在使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加速。
医疗服务、眼视光服务,则不局限于青少年,只要眼睛和视力有问题,都需要医疗服务,我们都要提供。目前医疗服务占比还是很小的,绝大部分还是硬性接触镜。
Q;贵公司发布了定增公告,提了两个项目,一个接触镜方面,4个多亿,另一个眼视光终端建设,17个多亿。为什么现在考虑定增?
A:这两个项目都是我们认为需要实施、比较成熟的项目。公司上市时募集资金用于扩充产能,镜片生产和护理产品扩产已经完成,达到甚至超过当初的计划,当时打算增加到40万片,现在一年实际已经生产50多万片了,这是我们加班加点做到的,未来产能还会继续扩大,建设需要周期,两年甚至更长,现在不建设,到两年后天天加班也满足不了需求,所以要提前布局,提前规划产能。
社区化视光终端建设服务,我们上市时募集资金也有一部分用于这个项目,当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目前总共有200多家终端。从实验效果看,我们认为眼视光服务需求非常大,眼视光社区化、分级诊疗,和牙科发展轨迹类似。在国外,视光和牙科都是社区化的,而在国内,眼视光目前还主要在医院。我们已经做了尝试,效果不错,所以应继续扩大,我们选了一些基础比较好的省份进行布局,相信可促进公司业务增长,满足公众对眼视光服务的需求,同时具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Q:追问,1、公司这几年现金流非常好,在我们印象中不缺钱,这次突然加了22亿增发,真的需要这笔钱吗?2、我看到明确写道60个月,1300多家,扩张速度明显大幅提升了。每年猛增2、300百家怎么做到呢?3、是只做一次再融资就不做了吗?
A:我们账上确实有一些现金,但想做好这些规模大的项目,现有资金是不够的。现有资金还在做一些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投资。从目前要实施的计划看,需要进一步募集资金。
是不是只做一次再融资,以后是不是还会考虑类似项目,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募集资金不能满足发展,为了给投资者带来更大收益,也许还有后续其他计划,如果没有更大的需求,就不需要更多资金,就不会再募集。
这次计划拓展一千多家终端乍看起来很多,其实与眼视光服务的受众相比,并不多,眼视光需求群体很大,几乎人在一生中每个阶段都会有视光方面问题。我们已经开发的200多家,只是尝试性质。
我们对于怎么做社区化视光终端有了一定的经验,关键是人才,这几年我们自己培养了很多人才,通过现有的人才,我们又继续培养了更多的人才。现在一些视光中心的视光师就是之前的视光师继续培养出来的。不少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专门培养眼视光医生,学生们在这几年都会纷纷毕业,例如安医大,明年第一届眼视光医师就会毕业。这些都将为我们拓展社区化视光服务提供了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社区化以后,数量虽多,单体的规模却不会很大。现在国内有的城市,仅一个城市就有1000多家牙科诊所,所以相比而言一千多家视光终端不是一个很大的数据,以后可能很多城市都会有几百家视光诊所或视光中心。
Q:我是一个OK镜用户家长,要感谢公司,我的提问1、我们当初在选择OK镜时,医生有推荐别的品牌。以后我们怎么用好的策略来提高产品认知度。2、据我观察,有些小的社区店,对医生本身的依赖很大,特别出现好的医生可能把客群带走,例如在欧普旁再开一家,如何解决?
A:加强学术推广,请专家到公司本部来参观,参观后他们就立刻有了直观感受,他们也会到国外厂家考察,一对比,差异就出来了。我们的工厂规模大,管理体系更规范完整,业务更专注。
特殊需求、高度定制化的产品首选到我们公司来制作,因为需要反复试制、试戴,而我们的研发实力可以提供这样高度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有的公众不问青红皂白偏爱进口产品,难道我们要因此搬到国外去来迎合吗?
我们努力让医生认识到和大品牌、大厂家一起合作更有发展前景。我们已经有两百多家终端,经营者包括技术骨干是我们的合伙人,不是我们普通的雇员。欧普康视在眼视光行业,大家普遍比较认可,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医生单打独斗开的个体诊所如果和欧普康视开的终端比肩为邻,用户不见得会选医生个体诊所,品牌机构更有保障。
另外,技术培训升级、宣传推广、成本、经营利益、股权激励等方面,专家在选择个人独立开点还是选择和我们一起共同发展时都会考虑,合作显然更具有吸引力,发展后劲更足,是共赢的优选。
Q:我听到贵公司角塑用户有100多万人,公司有没有具体举措、策略来保持粘性和口碑?硬镜毛利率占比80%左右,堪比茅T,风险如何?
A:用户人数仍在增长。我们没做过什么广告,主要是靠口碑。一个新点,刚开始积累100个用户挺困难,但从100到500就会快很多。正所谓一传十、十传百,口碑粘性的效果非常好。我们没有专门做商业化活动去刻意保持粘性,但很多用户的家长都在持续不断向身边亲朋好友推荐梦戴维和DreamVision角膜塑形镜。除了口碑效应,我们对于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会继续探索和考察。
角膜塑形镜的毛利率虽然不低,但其实医疗器械、尤其是个性化定制的医疗器械基本上都具有高毛利率属性。我们的产品价格比进口的低,其实价格可以差不多,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一样甚至更有特点,其他品牌后进入,定价设计的比我们高而已,我们保持价格稳定。
这么多年的发展,虽然竞争在加剧,但我们毛利率没有变低。规模变大,成本有所降低。
Q:如何保证主营业务收入?
A;硬镜是一类产品,不是一个产品。针对不同视力问题用不同硬镜、不同产品。我们主要做硬镜中的角膜塑形镜,这是硬镜中的一种。角膜塑形镜其实刚刚兴起,从技术的产生,到科学验证,再到老百姓接受,有很长的周期。阿托品已经被讨论很多年了,现在都还没有正式上市。我们一方面做好现有业务,同时持续跟踪、关注新的近视防控技术。例如已经开始研发阿托品。只要确认是有效的技术,我们都会跟踪、介入。用角膜塑形镜,白天不用戴眼镜,几乎99%人都满意,近视控制普遍效果好。用过的基本上效果都很好,效果立竿见影。
Q:您刚说有99%用户满意,那百分之一的可能不满意。据你们所掌握,1%大概是什么情况不适合。
A:首先考虑用户自身条件,是否在适应症之内,然后是验配技术。角膜塑形镜效果的好坏在于个性化程度。大多数人角膜形态比较普通,但有些人的角膜形态比较特殊、不规则,镜片可能会产生偏位,镜片很难停留在角膜中央,一旦偏位,效果就不好。还有的用户虽然镜片配的没问题,但是效果不好,考虑有视功能问题的可能性,需要配合做些视觉训练,我们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技术培训并应用,还投资了二家从事视觉训练技术开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