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的一个特征是研究的准入门槛比较高(至少被贴上了这个标签),而且里面的细分多且杂,彼此之间的思考及定价方式并不兼容,天生也就注定其在投资者受众面上存在劣势,所以,抛开2020年牛市的极端情形,多数情况下医药子行业能够成为市场主线的要素是朴素直白的逻辑。
举几个例子,比如新冠特效药和减肥药,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大家身边都有充足的统计学样本,直觉就能定性其广阔的需求空间(适应症群体*客单价),确定性的高天花板(赔率)弥补了个股层面的胜率损失,从而导致投资者纷纷抢跑,早期阶段股价的大幅上涨偏离了基本面,自然会被贴上概念的标签,或者换句话说,很多高天花板的行业在早期都有这种特征,比如年初的AI,口罩阶段的各特效药,多年前的新能源,等等。
个人认为创新药本身就自带题材属性,这件事本身无可厚非,记得张磊说过一句biotech要投pre-revenue,不仅不要利润,连营收都不要,只要瞄准适应症群体,有相对可靠的研发能力,那么一揽子创新药的组合最终实现的期望值并不低,5家里有1家能够最终跑出,其他4家全挂,整个组合大概率还是盈利。真正等到业绩兑现时,也就不再叫做创新药了,估值会受到极限压缩,与周期股无异。
我自己也排斥纯筹码博弈类的题材,但减肥药不是,因为后续产业上会不断看到东西落地,A股里也能找到很多还算不错的公司,比如导入礼来&诺和诺德供应链预期的原料公司,口服对标替尔泊肽的稀缺性标的博瑞医药,临床数据还算不错的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等。
当然,短期内情绪比较高也是事实,这两天显然已不看基本面,套利品种常山药业也难判断后几天走势。上述观点单纯讨论行业逻辑,不涉及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