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会消失,也不会停止,但投资互联网获取高收益,一去不复返了。
从投资的角度,互联网时代正在落幕。
开雪球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的互联网。当然开雪球时间比较晚,第一篇文章写于2021年5月初,那时互联网已经从顶点开始下跌了。
但看空互联网并不是5月才开始的,应该是在2020年11月。那时所有的互联网公司还在股价峰值区域。
并不是说我多么牛,能看到股价或者行业顶点。不是的,只是一半的运气,加一半的认知,算是机缘巧合。
运气主要来自于一个新闻事件,就是马总在外滩的讲话和蚂蚁的上市,当时报道很多,促使我关注互联网公司。此前虽然我也在IT圈,但我并不太关注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和估值。当时参与了打新蚂蚁,中了,后来被退了。我就关注了一下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和估值,并因此形成结论,互联网时代的正在落幕。
至于这是观点形成的而时间点刚好是互联网股价的顶部区,跟新闻和打新有很大关系,时间是巧合机缘,而观点形成是必然。
腾讯从775跌到600,也就是上一个高点位置,现在腾讯是385左右,比腰斩多一点,但腾讯已经是表现很好的互联网标的了。
阿里巴巴从309跌到220,也是上一个高点位置,现在阿里巴巴是110,处于高点的30%的位置。
美团从460跌到300,也是上一个高点位置,现在是161,处于高点的30位置。
其他中小中概股中概互联股,不管算不算在校教育和打车,跌幅80% 90%的遍地都是,这些剧透算是抗跌的了。
那篇文章标题比较委婉《互联网的风向可能悄悄地变了》,第一篇文章自然没人看也没人关注。
那时,互联网巨头的股价刚从顶部下来,在上一个高点附近区域停留,很多人开始喊抄底。这都一年了,抄了无数的底,埋了无数的大V小散,也不乏段永平那样的大师。
最近,中概互联到了历史大底的呼声尤其强大,一个是确实互联网巨头的股价都跌了很多了,PE看起来都不到20了,护城河看起来深厚且不可动摇,最大外部变量中美关系也到了底部审计问题也有了解决的迹象。
甚至在这个区域股价开始稳住,波动了一段时间。
一切迹象表明,中概互联底部区域以至,既然头部互联网的成色不改,大跌之后必有大涨。有人说要卖房加仓中概互联。
但是,这都是惯性思维,一切都已经悄悄变了,只是有些人还没有发觉。
2022年3月23日腾讯控股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腾讯总营收达到了1441.88亿元,同比增长7.87%,这是其上市1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雪上加霜的是,集团盈利录得了更大幅度的下滑。如果扣除当期投资收益,腾讯控股该季度经调净利润(Non-IFRS,非国际财报准则)是248.8亿元,同比大跌25%。
这是继三季度净利下跌2%后,腾讯控股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单季净利负增长。
2021全年,腾讯控股营收5601.18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1237.88亿元,同比仅增长1%。这是腾讯近十年来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2022年2月24日阿里巴巴发布2022财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数据,阿里巴巴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0%至2425.80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注明则同),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04.29亿元及净利润为192.2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74%及75%。
美团年轻一点,好一点。2022年03月,美团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这一年,美团营收1791.3亿元,同比增长56%;全年调整后净亏损156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1.2亿元,由盈转亏。再回亏损背后,有着加大新业务投入、研发支出增长,以及骑手成本上涨等多个因素。
就不再一一举例的了。
营收和利润确实是最核心的指标,当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解释这些指标的下滑,就像股价下跌一样,也有很多理由。
但是如果营收和利润、股价,下滑的幅度和持续时间远超其他行业,那就不能用一些简单的事件性理由来解释。
当然,我并不会认为互联网会头也不回月月跌年年跌。超跌反弹的动能永远存在,互联网虽然谈不上永续性,但可见时间内的永续性也没什么疑问,
所以,互联网史诗级大跌之后,反弹是可能有的,但我认为大反转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什么是大反转,超过历史高点就算大反转。大反弹我认为也很难发生,比如反弹50%以上。
如果只是疫情或者经济环境,对互联网公司的业绩扰动,我不会下这样的结论。
核心原因,是时代环境变化了,互联网的逻辑也变化了。
互联网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多轮大跃进。
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到了80%左右,再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之小。与之对应的,流量,日活,人均网络市场,都已经到了高位瓶颈,难在更进一步。
互联网的大创新,在疫情之前的几年间,就已经枯竭。不管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云计算之后就再也没有大的新机会了,连低价拼团、流量收割这样的大杀器,都不好使了。对应的是,新增独角兽也越来越少。
互联网盈利的三大法宝:游戏、广告、运营,已经被强监管。游戏和广告自不用说,没看新闻的自己搜一下。运营,就是大数据杀熟、诱导消费之类,以前互联网玩得很溜。这个运营可不只是针对终端个人用户,也针对上游商家。
一句话,携平台和流量两头,从终端用户和平台商家两头吸取最大化利润,被互联网称之为运营。现在在监管之下,不得不有所克制。
这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头部互联网企业,高增长不在,高毛利不再。
从更大的视角看,是时代的发展,压制了头部互联网企业的经营大幅上行的空间。
在全球格局紧张、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一些逻辑是有变化的。
走不出去的企业,不能全球扩张建立国际竞争力在国外赚钱的企业,无论在国内多有优势,也不能利用垄断或准垄断优势,挤压其他行业生存空间,或利用流量运营等手段,割普通人的韭菜。
在东西方竞争、安全保障、自主替代的大环境下,科技、高端制造、基本生活保障必然是有高优先级的,对这几个方向没有助益,纯粹是内卷、收割和财富转移,显然是不太合理的,况且这些公司的大股东都在外面。
但是,互联网公司依然重要。IT与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生活和经济的各个角落,这个趋势将来也不会逆转。
至于平台型的互联网巨头,将逐步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其盈利能力、增速、估值,也必然向基础设施公司靠拢。
当然,这些互联网公司还可以做创新,芯片也好产业互联网也好,也可以走出去,服务全球更多的人口,占领更多的全球互联网市场,这才是他们的使命和出炉。
新一代的代表性公司,必然不是当下模式的互联网公司。
下一代互联网级别的大投资机会,必然不是互联网。
“下一个互联网,仍然是互联网”这样的空洞呐喊,注定只能是互联网时代落幕的注脚。
京北夜光(cloudcomtimes)于2022年4月6日。
欢迎转发点赞评论,欢迎打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