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导体设备的讨论铺天盖地,这个星期也已经讲太多,不再赘述。
本周精选调研纪要昨日已进行过分享,从现在的位置来看,整个国产制造方向里,还在低位的只有材料和零部件两个方向,顺着目前市场交易的逻辑,可以简单做一些推演:
1)目前整个设备环节交易的主要逻辑是SMIC和两长(国产存储大厂)的巨额资本开支,随着华创最新的订单情况得到证实,市场开始进一步外推到所有的设备厂家,并且这件事情是有持续性的,不是说Q1扩了,Q2马上就会停。2)设备进厂后,才会迎来材料的正式放量期,从国产化的紧迫性程度来讲,设备和材料一致的,因此设备的订单高峰期后,必然会伴随材料的订单高峰期,简单做一个横向对比,材料企业的整体表现现阶段大幅滞后于设备,随着近期情绪的持续发散,市场会进一步注意到材料环节。
周末的时候,关于一条雷军总的朋友圈引发大家的讨论,其中主要内容是:“小米已经在AI领域深耕多年,比如大家熟知的小爱同学、自动驾驶、AI实验室等等,对于大模型和AIGC,小米一定会全力以赴,坚决拥抱,并且表示已经在研发产品,打磨好以后就会面世“。1)对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而言,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最终AI能做成个什么样,但有一点是共识,如果不搞,大概率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互联网大厂前两年才经历了反垄断风波,现在属于集体性神经紧张。2)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真正能够在短期落地的应用,搞不好还真是ChatGPT+AIOT,比如各类音响耳机、扫地机器人、监控摄像头等物联网产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早年的互联网+,其实现在AI就有点像这个概念,俗称AI+,理论上,在众多的移动终端上,它都可以拥有一些自主的“智慧”,而这一类小的电子产品,他们不会放到云上去处理问题,更多是就近的“小“云上完成,也就是边缘计算。
今天只讲基本面不讲股价,我不确定究竟哪一款AIOT产品或者哪一个品牌能卖得动,但可以确定上游的芯片一定会有表现,这里有众多的上市公司:
我曾经讲过,只要是科技行业的下游出现故事,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最靠近消费者的品牌厂商,和最上游的芯片。
前者判断起来有极大的难度,许多时候其实在赌,比如电动车发展至今,你可以判断新势力里究竟哪家公司最终可以胜出吗?但是新势力却要找同一家公司购买同一款芯片,货不够的时候,彼此还得高价抢芯片。
其实这种类型的芯片公司在A股有许多,比如上面讲的全志,每逢XR吹风,必然炒到全志科技上,而VR这一类的下游有一个特征:所有人都看好远期爆发,但具体时间节点未知,于是每一次一有风吹草动,股价就会大幅波动,因为大家都心里都在想一件事:万一这一次XX发的VR产品真的很好,带领行业放量了怎么办,我不想踏空。
2)当这个下游爆发,一定受益的公司(如果不能判断,至少要保证市场认为它一定受益)3)催化的频次至少要在1年1次这种级别,毕竟要考虑时间成本按这个思路去找,不仅仅是半导体,所有的前沿科技行业都能够用,比如:
人形机器人将来一定会上量(但不知道多久),催化的频次也足够高,毕竟老马时不时会带着擎天柱出来溜达一圈,按照老马画饼的能力,一定会触碰到市场的神经。而它一定相关的公司,是上游的谐波减速器国产龙头绿的谐波,当下恰好处在预期较差、毫无催化的时间窗口,这个位置去等下一次催化的到来,结果往往令人欣喜。其实投资生涯里,90%的时间都花在“等“这个字眼上。这种模式其实就避免了到人多的地方去凑热闹,当你精心构建一个具备这种特征的池以后,会发现无论哪一个下游爆发,你永远都不会手忙脚乱。文章昨晚首发于公众号:周期合伙人,分享不易,希望点一个赞和转发支持一下,谢谢。 Dance with us,dance with cycles.周期合伙人和其光,同其尘,与周期共舞。(全网同名:周期合伙人)
3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