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本周五的答记者问就五个方面的传闻回应市场关切。
一是IPO发行节奏。不存在IPO“关闸”的情况。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不存在“关闸”情况;
二是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三是发行上市条件。目前,各板块的定位、发行和上市条件、信息披露要求等没有变化,不存在提高上市门槛的情形;
四是部分在审企业撤回。对于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审核实践中,证监会、交易所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
五是严把审核质量关。发行上市审核中严防严查欺诈发行,压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财务造假,从严从重查处。
多位投行人士此前告诉财联社记者,“审核节奏有放慢,但IPO暂停有夸张成分”,“不至于暂停,影响太大。”也有行业人士表示,“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有望给予市场信心。”
从数据来看,本周IPO常态化发行,审七过七,审核了7家公司且全部获通过。今年前8月,IPO募资规模同比下滑29%,再融资规模也有所滑坡。
不存在IPO、再融资“关闸”
近期,针对自媒体报道新股发行上市关闸、发行上市标准变化等情况,证监会表示关注到相关信息,但这些市场传闻不一定全面、准确。
关于IPO发行节奏,证监会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在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证监会、交易所IPO受理、审核、注册等相关工作没有暂停,不存在IPO“关闸”的情况。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不存在“关闸”情况。
据了解,投行圈近期确实有关于“IPO暂停”的传闻。沪上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所谓的会议纪要是一家投资机构的,审核节奏确实是有放慢,但不至于暂停,有夸张的成分。”另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不至于暂停IPO,影响太大了。”
据悉,本周IPO常态化发行,审七过七。本周IPO共审核7家公司,7家获通过。科创板审核1家获通过;深交所主板审核1家获通过,创业板审核2家获通过;北交所审核3家获通过。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8月末,共有245家企业在A股首发上市。2月至8月期间,平均每月有30多家企业首发上市。今年以来IPO仍常态化发行。
今年前8月,IPO募资规模达到295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再融资方面也如此,今年前7个月,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比2022年同期减少574亿元,再融资规模有所“滑坡”。
不存在提高上市门槛
证监会强调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坚守科创板定位,支持六大行业中符合条件、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通过科创板做优做强,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方案,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证监会重提“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在今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积极推动构建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债券融资支持体系。
其中就包括: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并转入常态化发行,稳步扩大发行主体范围,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畅通科技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等。
证监会对发行上市条件也有表述。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坚持信息披露为核心,进一步明确板块定位,精简优化发行条件,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沪深北交易所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目前,各板块的定位、发行和上市条件、信息披露要求等没有变化,不存在提高上市门槛的情形。
撤否企业多为稳定性不足、业绩下滑
关于在审企业的撤回,证监会提到,近期撤回的企业,主要存在控制权稳定性不足、业绩下滑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对于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审核实践中,证监会、交易所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截至9月15日,沪深交易所IPO撤否企业共计221家,其中210家公司为主动撤回,11家为IPO上会被否决。
从主动撤回家数来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遥遥领先,分别有20家、16家、14家、14家、13家企业主动撤回材料,其中民生证券、海通证券、中金公司的撤否率均超过10%,甚至高达15%。
在财联社此前的报道中,多位受访的投行人士表示,来自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强及天花板过低行业的企业难以过会上市,主要系缺乏核心竞争力。
8月以来,超过一半的撤材料企业是消费型企业,包括大洋世家、书香门地、老乡鸡、沃隆食品、鲜美来等。这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并不差,比如老乡鸡2019至2021年的利润均在1亿元以上。但消费型企业IPO闯关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消费型企业选择通过港股上市,但是面临着估值缩水的风险。
压严压实中介责任
对于严把审核质量关,证监会表示,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实施更加严格、透明、审慎的发行上市监管,充分运用多要素校验、审核问询、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快问题企业出清。发行上市审核中严防严查欺诈发行,压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财务造假,从严从重查处。
9月8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一批针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监管措施。据了解,这是上半年针对“一查就撒”、“带病闯关”等突出问题,证监会组织开展的8家撤否率较高的券商投行内控现场的处理结果。
最终,根据问题的类型、性质和数量分类采取措施,证监会对中天国富采取监管谈话的监管措施,对国信证券、华西证券、西部证券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对华创证券、中德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同时,证监会也对16名相应证券公司主要负责人、分管投行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质控部门负责人等分类采取监管措施,并要求公司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内部追责。
在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与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理念的变化,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监管部门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判断。
二是把关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三是透明度的变化,审核注册制的标准、程序、问询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公开,监督制衡更加严格,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监管执法的变化,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露头就打,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实践表明,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变动,刀刃向内的变革,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