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在智能手机销售低迷、 智能穿戴增势弱化、 部分上游产业链进入跌价周期等因素共同影响下, 电子年初以来最大跌幅 42%, 新能源及汽车业务所能带来的增量空间成为市场焦点。
在“ 5G+AIoT+新能源” 创新周期开始之际, 智能汽车有望接棒智能穿戴延续“ 电子+”的创新趋势,电动化及智能化上的产业链机遇最值得关注。
还有短期备货旺季叠加中期全球份额上行的苹果产业链,以及处于爆发初期的折叠屏、 VR、AR、 模拟 IC、 IC 设备及材料产业链仍值得重点关注。
汽车电动化过程中, 电能取代燃油成为汽车驱动的能量来源, 汽车电力电子架构及能量流发生变化。
新增“ 三电系统” 即电池、 电机、 电控系及配套的 DC-DC 模块、 电池管理、 车载充电器等系统以完成电能在汽车中的分配与管理。
相应地, 实现能量转换的功率半导体含量倍增,纯电动汽车单车价值量在 1000 美元以上。
Yole 预测 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将增加至 56 亿美元, 复合增速 26%, 汽车功率半导体标的主要有闻泰科技、 士兰微、 斯达半导等。
ADAS 及智能座舱兴起, 环境感知及数据处理能力升级,要求汽车环境感知、 规划决策能力不断进阶。
域控制器计算芯片正向大幅提升 AI 算力方向演进,视觉感知升级一方面推动车载 CIS 量价齐升,另一方面或将促进 ISP向 CIS 或视觉处理器 SoC 集成的变局。
与此同时, 摄像头、 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有望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主流。
此外, 伴随汽车座舱从分布式向域控制演进, 一芯多屏趋势确立, ICV Tank 预计智能座舱市场将从 21年的 400 亿升至 30 年的 681 亿美元。
相关标的包括几类: 车规级芯片包括韦尔股份、 北京君正、 晶晨股份、 闻泰科技、 兆易创新。激光雷达包括蓝特光学、 易德龙。PCB 及连接器包括东山精密、 立讯精密。被动元件包括江海股份、 顺络电子。
苹果产业链迎来传统备货旺季, iPhone 全球份额仍具备提升潜力。
5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 2080.5 万部同比去年-9.4%, 其中国产品牌出货量同比下降 13.8%,苹果等海外品牌出货量同比增长 13.1%,体现出更强的消费韧性。
在传统“ 果链” 备货旺季叠加疫情后的追单需求影响下, 消费电子产业链在 3Q22正迎来基本面拐点。
尽管当前疫情及国际形势复杂, 但苹果用户群体消费力下行风险较小、 同时受益于华为高端机用户换机时更多会转化为苹果,因此果链具备配置价值,如歌尔股份、 东山精密、 立讯精密、 鹏鼎控股等。
折叠屏、 VR/AR 是仍处于发展导入期的 3C 创新方向。
折叠屏是消费电子新趋势,一方面作为手机及平板的功能集合体拓展了大尺寸显示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逐步成为安卓阵营推动品牌高端化进程的差异化竞争抓手。
DSCC 预计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从 21 年的 798 万部增长至 26 年的 5468 万部,复合年增长率为47%, 产业链突出企业包括精研科技、 京东方 A。
还有 AR 和 VR。伴随着字节跳动等加大在 VR 领域的投入,本土 VR 软硬件生态有望加速成熟,叠加索尼 PSVR2 和苹果 MR 新品催化,增长十分迅猛。
Wellsenn XR 预计 22 年全球 VR 出货量同比增长 55.5%至 1600 万部, 相关个股包括歌尔股份、长信科技、鸿利智汇等。
半导体行业中长期来看,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仍处于黄金成长期, 同时受益于“ 电子+” 带来的半导体需求提升以及当前国际形势下自主可控趋势。
不过从短期来看, 基于芯片短缺带来的半导体产业量价齐升所导致的高基数效应, 4Q21 以来行业增速持续收窄。
根据 SIA, 2 月以来存储、 光电子、 微组件月销量同比增速已经转负, 模拟芯片、 逻辑芯片则表现相对强势。
考虑到模拟芯片在产品、 客户、 人才方面均需要长期积累, 型号多元、 应用广泛的泛模拟企业或具有边界拓展潜力的模拟企业值得看好, 包括圣邦股份、 芯朋微、 力芯微等。
半导体产能仍处于扩张周期,21年全球折合 8 英寸晶圆产能增长 8.5%至 2.43 亿片,产能利用率达 93.8%,预计 22 年产能将增长 8.7%, 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93%的高位。
TrendForce 预计 21-24 年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年复合成长率达 11%, 含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产能将维持在 75%-80%。
21 年仅中国本土厂商宣布的 28 个新增制造产线项目涉及总投资便达到 260 亿美元。
在中游制造环节产能紧张和供应链自主可控趋势下,本土半导体上游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显著加快,行业景气的持续性更强。
中芯国际、 华虹半导体、 北方华创、 万业企业、 鼎龙股份、 立昂微等将在本土产能扩张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