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写过一篇当年首次发酵的科技板块如何吃到鱼尾行情的策略文章。
现在一周过去了,这个月就是检验的时候了~
今天随便写写,聊聊我对大A指数,题材板块,和短线龙头核心个股呈现周期性的理解。
市场总体资金长期维持在一定区间内(7000~11000亿),而每年新增上市公司多,退市企业少,而导致长期资金缺乏的矛盾。只要这个基本情况不变,那么在一年当中必然少数板块题材能得到资金青睐,形成结构性行情的机会。以上是全市场的长期矛盾。
- 大多数砖家学者对大A本质的科普发言,多数集中在这个领域。政策应收紧一级市场IPO大门,加强对以财务造假和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成套现工具收割投资者等恶劣企业的退市,创造吸引“耐心资本”成为增量资金的环境。
- 多数“价值投资者”,看多了巴菲特林奇等书的投资者,会跟着振臂疾呼,也会用他们信奉的长期投资理念,来参与这个市场,即使被割的头破血流,不改夹头本色。
中期来说,在一年内,由于资金缺乏,某个特定时期仅会形成少数板块题材的行情。而不同类型的板块,会被不同的因素催化,比如科技行业容易受到技术革命而催化(如AI),而过了技术高速成长期进入产业渗透期的行业,逐步容易受到产业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如新能源)。周期性行业容易受到供求周期的波动而催化(如煤炭石油化工),消费型行业容易受到人口和经济周期波动而催化(消费和地惨)。
- 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能力圈,或部分财经大V,多数集中在这个领域(不排除假V也在这里蹭,毕竟语不惊人誓不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且难以证伪的)。机构受限于监管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限制,不能空仓,因此必须以“配置型”思路来多中长线投资,但机构对科技板块/制造成长板块/周期板块/消费和地惨板块的宏观催化因素,研究力量是最强的,所以催化要素显著时,买方机构资金集体调仓会形成板块性轮动,且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在板块产生趋势性行情时,多看看机构研究是有效的。
短期来说,在一个月内,题材容易受到一些消息面的影响而呈现出轮动态势。而进一步细化成超短线3~5天来看,资金会在2~3个题材里反复博弈。而这些题材里必然存在涨幅靠前的“龙头核心”股。指数行情好时,多个题材共振走强,弱时,少数龙头核心抱团。
- 极少数短线聪明资金的能力圈,是集中在这个领域的,以前的连板大妖市场,21和22年的新能源机游共振,和23年AI题材的机游共振,以及今年开始的小市值连板,到20厘米抱团,到最近的转债,都属于这个圈子的能力
总结来说,龙头/核心股就是资金进攻/撤退的标志,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市场前10%资金的态度,市场大部分资金会以龙头马首是瞻而操作,形成跟风效应。也就是那本经典的投资心理学《乌合之众》表达的内容。
而今年在新主席的政策三板斧下,针对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药方开出来了;而坏公司ST暴雷的风险也教育资金趋利避害,远离问题公司,因此第三能力圈的公司也往第二能力圈靠近,拥有基本面逻辑分析能力,又懂得识别短期赚钱模式的交易者,将会在新的市场秩序里获得馈赠。
比如这一篇内容所陈述的就是这种能力。
聊聊前期人人喊打的小作文,作为一个在韭研待过一阵子的老韭菜,对这个生态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
我想转换成另一个提法:是超额信息重要,还是超额认知重要?
消息的作用:无论公司公告还是小作文本质都属于消息。在题材个股普遍低位时,是启动催化作用;在中高位时,作用中性甚至利好兑现。所以长期来看,完全依靠消息,如果不懂得把握板块所处的时期,和资金行为,在退潮期冲进去博弈,长期来看胜率不高。
深度挖掘的作用:普通的基本面挖掘,在题材发酵早期,与主线一致的挖掘享受资金溢价;晚期甚至负面时期,作用和消息没啥差别。所以挖掘机型的人才应该在基本面挖掘基础上,升级做“赚钱模式”的挖掘。
总结来说,在大A市场上要获得超额收益,要么拥有超额信息,要么拥有超额认知。超额信息非常容易变成内m信息,变成产业链,是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危险行为。锻炼出超额认知,才是正确的道路,对短期赚钱效应模式的识别,就是超额认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