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12月29日报道,在今年的7月及10月,为躲避马斯克的星链,中国空间站曾两次进行了规避制动。截至目前,SpaceX和马斯克仍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从2019年9月首批星链卫星发射以来,星链卫星已经多次干扰到了各国卫星的正常运行。第一次公开记录是欧空局的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为了躲避星链44号星,进行了紧急规避。而当时两颗卫星发生碰撞的几率,是安全值的10倍。
事件发生后,欧空局试图与SpaceX和马斯克联系,但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据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刘易斯教授的计算,每周因星链而起的危险事件接近1600起之多。除了被动受气外,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工程呢?
其实早在2018年,我国便开启了中国版星链,即“虹云工程”。借此工程,我国将打造我国低轨道卫星网。与星链动辄上万颗的卫星数量不同,我国的“虹云工程”走的是精品路线。整套系统仅有156颗卫星。
在这156颗卫星的加持下,我国将能够建设覆盖全球的低轨道宽带网,让全球用上中国的天空WiFi。为什么马斯克的星链需要上万颗卫星才能覆盖全球,而我国仅需要156颗卫星呢?
首先要从卫星本身来讲,我国的低轨道卫星更像是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卫星。除了要提供宽带服务外,还要装上各种高科技设备。可以说156颗虹云卫星,颗颗都是一个实验室。技术含量远非马斯克的星链能比。
另一方面,无论美国政府怎么给SpaceX开绿灯,NASA怎么输出技术。SpaceX终究是一家私营公司,挣钱才是第一驱动力。所以只能质量不够,靠数量堆。而且每颗星链卫星的重量仅有260KG左右,这才能让其一次发射几十颗。
才刚开始组网,SpaceX就已经有3%的卫星失效了。而如果按照最终星链42000颗卫星的基数计算,系统刚开始运行就产生了1200多个太空垃圾。失效的小卫星在碰撞后,太空垃圾的数量将指数级上涨。
而大卫星不仅能力更强,设计上的冗余也更多。哪怕“虹云工程”卫星的寿命耗尽,也能用多携带的燃料,滑入大气层自毁。不做星链卫星那样的“麻烦制造者”。
“虹云工程”的另一个技术优势就是能提供定向网络服务。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虹云卫星将分配更多的资源。而在人口稀少、或者干脆没有人活动的大洋、荒漠等地区,虹云卫星便不提供24小时网络覆盖。
虽然是一项国家工程,虹云卫星的经济性一点都不比星链差。除了提供低轨道宽带服务的“虹云工程”外,我国还启动了“五朵云工程”。“虹云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不是技术最先进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