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杭可科技调研纪要20211126
夜长梦山
2021-12-01 18:37:58

纪要精华

1、22年产能角度来看订单有可能达到70亿+,LG和SKI大订单预计22年落地:从市场需求来看,22年订单的增长更多来自海外客户,国内客户预计还是保持21年绝对值这样一个数量级;结构上公司计划将国内/海外客户占比从七三开调整至五五开。从公司自身产能角度来看,订单接到70亿+是有可能的。客户来看,LG和SKI与公司沟通很多,大订单预计22年落地,LG和SKI的重心都放在了美国(体量上来看)。

 

 

2、IP0时间影响下预计LG23年招标会比22年更多,大圆柱订单可能要到22年落地:从时间角度来看,LG大规模招投标寄希望于22年Q1-Q2的IP0成功之后再进行,所以22年来看,不会进行全年的招投标,约半年多的时间进行招标,而2023年可以进行全年的招标。LG目前还在下小圆柱的订单,所以大圆柱订单可能要到22年落地。

 

 

3、21Q3公司拿到的SKI美国订单12月初将陆续发货,人员也已顺利拿到签证,项目进展比预期顺利许多:公司SK美国项目的4条线21年12月将开始发货,目前人员方面已经全部通过了签证,22年1月公司人员、设备将基本到位。后续如果公司SKI美国项目进展顺利,则将会打消L对中美关系顾虑,回归到商业本质,公司在技术、服务、规模、价格上都有优势的情况下,LG订单落地性强。

 


4、4680大圆柱方面公司仍具备较大优势,2021上半年就具备了技术能力,2021下半年大额订单已经落地:4680公司2021年年初就有样机,特斯拉也做过验证,故2021上半年公司已经具备了4680设备能力;2021下半年来看近期大额订单已经落地了公司开始生产了所以4680方面公司技术仍然保持领先,高端4680都是公司供应,目前4680订单样本量少,无法准确判断设备价值量,但中长期来看是逐步下降的。

 

 

5、竞争格局:订单外溢使得新进入者虽多,但是未有正面竞争,主要系设备商强者恒强+市场专业化发展:锂电设备市场供不应求比较明显,订单外溢状况下会有新进入者。但从订单招投标来看,公司没有看到很强的竞争对手,主要因为后道的设备壁垒高,市场上电池厂商和设备厂商强者恒强,技术积累带来的先天优势显著,目前行业高景气度,所以新玩家很多,但行业做减法时只有强的设备商才会存活;此外整个市场专业化分工趋势也使得各家正面竞争不多。

 

 

纪要全文

一、订单情况

1、22年产能角度来看订单有可能达到70亿+,LG和SKI大订单预计22年落地

22年目标还未确定,但预计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从市场需求来看,22年订单的增长更多来自海外客户,国内客户预计还是保持21年绝对值这样一个数量级;结构上公司计划将国内/海外客户占比从七三开调整至五五开。从公司自身产能角度来看,订单接到70亿+是有可能的。客户来看,LG和SKI与公司沟通很多,大订单预计22年落地,LG和SKI的重心都放在了美国(体量上来看),所以从美国市场来看,两家都会担心中美关系风险,通过观望公司SK美国项目的落地情况,后续再进行批量订单的落地。

 

 

二、LG

1、LG的扩产节奏来看,IPO时间影响下预计LG23年招标会比22年更22年LG属于恢复阶段,23年扩产会更多,这是从时间角度来看的。因为LG大规模招投标寄希望于22年Q1-Q2的IPO成功之后再进行,所以22年来看,不会进行全年的招投标,约半年多的时间进行招标,而2023年可以进行全年的招标。

 

 

2、LG目前还在下小圆柱的订单,所以大圆柱订单可能要到22年落地LG的4680大圆柱订单可能要到22年了,与公司原本的预想有差别,因为公司本以为LG会以大圆柱为主,先扩大圆柱,小圆柱放缓。虽然LG与公司大圆柱对接很多,但是近期来看,LG小圆柱还在下订单,量也有增加,公司也不清楚其大圆柱的具体情况,L大圆柱的后道已经基本确定,前中道设备还在敲定。考虑到LG还在下小圆柱订单,所以大圆柱订单可能要到22年。

 

 

三、SKI

1、SKI整体规划更为明确,发展重心主要在美国,匈牙利工厂的进度更快一些

SKI不像LG每季度有对外公开交流,从最新情况来看,一是SKI拆分上市已经明确,拆分已经完成,但是上市还早,所以信息相对而言封闭一些;二是从SKI与公司的商业谈判、技术对接来看,SKI的整体规划更为明确,SKI在美国、匈牙利和盐城三地布局,其中SKI的发展重心主要在美国,体量是最大的,目前公司与美国工厂已经进入技术对接阶段匈牙利工厂的进度更快一些,目前技术对接已经完成,进入商业谈判阶段;盐城的体量可能跟匈牙利差不多。

 

 

2、LG与SKI专利问题已经解决,SKI美国大规模扩张已经提上日程二者专利问题已经解决,美国政府也出面进行了协调,所以KI才会在美国有大规模的扩产规划,其实2021年上半年在美国市场就有很大的规划,因为专利问题有所推迟,等到专利问题解决后,大规模扩产提上了日程;此外,SKI有较大动机进行大规模扩产,确定性较强,因为SKI为美国工厂已经付出了高昂成本,在LG没有在美国大规模扩张之前,SKI有动机先行扩张,抢占先机。目前KI主要还是出于对中美关系的顾虑,将美国工厂的小几条线交给公司进行生产,等到该小订单完成后,预计会有大批量订单落地。

 

 

3、21Q3公司拿到的SKI订单12月初将陆续发货,公司人员也已全部顺利拿到签证,项目进展比预期顺利许多

公司SKI美国项目的4条线21年12月将开始发货,目前人员方面已经全部通过了签证,22年1月公司人员、设备基本到位后,两家对中美关系风险的顾虑将消除,在美国增设的信心比较大。这批订单为21Q3签署的,生产周期三个月左右,体量不大约2个亿左右。2021年上半年公司对中美关系的顾虑比较多,但还是打算试一下这个小项目,在人员方面做了很多预案,设备的海运、报关、陆运交给了美国公司总包。公司招募了许多海外经验的人,目前20+人都已经通过美国签证,进展比预期的顺利许多;21年12月初就会发货,22年1月份到美国港口,人员也会到位,项目基本无风险。

 

 

4、后续如果公司SKI美国项目进展顺利,则将会打消LG的顾虑,提升LG订单落地确定性

若公司SKI美国项目进展顺利,则LG美国订单也基本无问题。因为其实LG美国进度更快,21年二季度就招投标了总共10条软包线约20GWh,LG对公司唯一的顾虑就是中美关系,最后还是将2-3条线交由韩国公司来做,目前韩国公司还没有交货,所以三季度K的招投标公司也进行了充分准备,拿到了SKI订单。所以后续如果公司SKI美国项目进展顺利,则将会打消LG的顾虑,回归到商业本质,公司在技术、服务、规模、价格上都有优势,订单落地性强。

 

 

四、产能情况

1、21上半年公司面临产能瓶颈采取了外包等手段,展望22年将提前进行人员储备

21年上半年公司面临了较大产能瓶颈,采取了外包等折中办法,同时进行了扩产规划,包括厂房的租赁、新土地的取得和建设加速推进、人员快速补充等,21Q3产能已经得到释放。展望22年,公司目前正在进行预算,准备了两套预案,一套是针对基本目标,另一套是以防市场像21年一样迅速扩张,避免出现较大产能瓶颈问题。但是工厂扩产都是需要时间的,公司更多的是在关键瓶颈环节做准备。因为有些瓶颈是可以快速解决的,比如场地可以通过租厂房来解决;有些是卡脖子环节,比如核心岗位人员,公司会有提前的预备。22年来看,公司21Q3-Q4将现有的厂区跑满,提升人员效率,新工厂加速建设,22年5月份做节点,后续设备同步进厂,22年下半年逐步投产。

 

 

2、21年9月公司人员4000人左右,近两个月重点在于人员效率的提升,公司目标为人均产值100万

21年9月份人员为4000左右,这两个月人员没有大幅增长,主要在提升人员效率。21年4-5月时公司2000人不到,2-3个月的时间人员就翻了一倍,能够解决一些产能问题,但是还需要进行培训,来提升效率,效率提升情况下近2个月人员增长在放缓。公司人均产值目标为100万,则在4000多个人的情况下,公司年度产出需要到40亿元+,22年产值为50亿元的话,人员极限在5000人。公司的招人需求比之前少了,之前每周都有几百人入职,现在招人不是大的瓶颈。

 

 

五、4680新技术影响

1、4680大圆柱方面公司2021上半年就具备了技术能力,2021下半年大额订单已经落地(亿纬)

4680方面,公司2021年年初就有样机,特斯拉也做过验证,故2021上半年公司已经具备了4680设备能力;2021下半年来看,近期大额订单已经落地了,公司开始生产了,比如亿纬的4680。所以4680方面公司技术仍然保持领先,高端4680都是公司供应。

 

 

2、目前4680订单样本量少,无法准确判断设备价值量,但中长期来看是逐步下降的

目前4680的订单还是比较少,亿纬单个合同有将近3-5GWH的体量,但是样本还是不具备普遍性,但从商业逻辑来看,大圆柱的设备单GW投资额应该是逐步下降的。一是大圆柱的提升效率明显,二是从体积和容量比来看,容量比提升快,所以单GW的设备投资额更低,三是从设备发展方向来看,都是为了客户着想,降低电池成本,所以公司自身工艺路线都是尽可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短期来看,设备投资额下降不会很明显,因为初期需要覆盖很多研发成本,中长期来看设备单GW投资额是逐步下降的。

 

 

3、4680前中道设备方案多样,各段设备价值量也无法确定与前道、中道设备相比,目前来看4680的后道设备价值量还可以。大圆柱很多公司在做,前中道每家都有每家的方案,没有标准,设备、工艺的方案比较多样,目前亿纬的各段设备价值量也无法确定。

 

 

六、锂电设备行业


、后道设备安全性较为关键,客户粘性高+存量经验数据构建较高隐形壁垒

公司对前中道设备的毛利率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后道设备的安全性较为关键,任何技术水平都要建立在安全基础上,尤其是一线客户都因为安全性出现了很多事故,损失较大,所以后道设备的客户粘性较高,跟客户合作越久,信任度越高,而信任的建设是很难的,所以新设备厂商很难打进传统电池厂商供应链内。客户的试错成本高,只有检测的存量数据足够多,在检测新批次时才能根据经验找出不合格故存量的经验对电化学性的理解也很重要。跟踪的某家公司切入了后道设备,但订单量极少,客户主要是锂威、亿纬等,杭可是亿纬的独供,锂威又是消费电子,不是动力(动力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所以后道并不是最难的,是最输不起的,隐形壁垒较高。此外单从体量来看,先导订单理论上是杭可的三倍,但是订单量只是杭可的2倍。

 

 电池爆炸原因主要在前中道工艺环节,后道设备起检测作用,规避风

电池爆炸与否与公司后道设备的相关性并不是最高,因为任何电池都是在充放电环节后才会存在爆炸风险,之前都不会爆炸。但是爆炸原因是多样的,例如可能是正极材料不过关,但在正极材料环节并不会发生爆炸,要到后道才会体现出来;L在通用上有猜测是隔膜的问题导致爆炸,也主要是中前段工艺的问题,后道设备可以用一些手段检测出来,规避这些风险,L美国的检测设备几乎都是来自韩国工厂常规的化成分容设备,公司为高温加压设备所以韩国设备商检测的电池都没用通过高温加压的测试,导致电池在高温加压情况下可能会爆炸,而公司的高温加压是可以避免这些隐患。

 

 

3、竞争格局:订单外溢使得新进入者虽多,但是未有正面竞争,主要系设备商强者恒强+市场专业化发展

国内新进的玩家很多,主要是锂电设备市场供不应求比较明显,订单外溢状况下会有新进入者。但从订单招投标来看,公司没有看到很强的竞争对手,主要因为后道的设备壁垒高,尤其是高端客户,对安全和稳定性要求很高,市场上电池厂商和设备厂商强者恒强,技术积累带来的先天优势显著,目前行业高景气度,所以新玩家很多,但行业做减法时只有强的设备商才会存活此外整个市场专业化分工趋势也使得各家正面竞争不多。

 


4、因面向的客户不同,公司与泰坦的正面竞争并不多

泰坦的客户以宁德时代为主,公司在宁德时代占比比重并不大,所以直接竞争不多。

 

 

七、其他

公司盈利能力主要受海外与国内客户结构影响,海外毛利率比国内高10%-15%海外市场的要求高带来高毛利率(40%左右),之前公司海外市场占比60%-70%,所以综合毛利率偏海外市场的水平,海外市场毛利率比国内高10%-15%,从期间费用来看,单个项目的海内外差别不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杭可科技
工分
4.8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神兜兜
    为国接盘的半棵韭菜
    只看TA
    2021-12-02 15:30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