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收市后,辉丰股份公告,全资子公司辉丰石化与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氢氨醇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协议》,就液氨和甲醇产品的储运销项目进行战略合作。
未来具体业务将由双方共同设立由辉丰股份控股的合资企业承接,比如承接中能建在吉林松 原、甘肃兰州、酒泉、山东青岛及内蒙古、四川、河北、新疆等地产出的液氨、甲醇产品的储运销业务需求。
据公告资料,中国能建氢能公司自2022年起陆续开发投资吉林松原、甘肃兰州、酒泉、内蒙古等多地可再生能源氢氨醇一体化绿色能源项目,总投资额高达800亿元。
此前,辉丰已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未来以液氨储运销为支点,积极打通绿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
此举公布与中能建的战略合作,印证了公司加速转型新能源产业、快速切入未来前景巨大的氢能产业想法。
近年来,氢氨融合技术路径的应用逐渐受到热捧,国内外氢氨融合产业项目布局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已公布的氢氨一体化相关项目至少有20个,总投资额近1500亿元,绿氨年产能超过260万吨。
为什么要投资发展绿氨?用一句话来解答则是:氨作为零碳燃料和氢能载体,可解决氢能大规模储运难题,拓宽氢能产业应用场景。
当前制约氢能使用主要有几大痛点,首先面对的是成本问题。
中金研报指出,目前,绿氢的生产成本约为每公斤20元人民币,而煤制氢的成本为每公斤10元,天然气制氢的成本为每公斤17元。绿氢成本还需要努力追赶煤和天然气,但已经距离天然气平价时代已经不远了,也意味着大规模推广序幕将被打开,在制作成本上已经不存在制约。
然而,持续降低制氢成本只是第一环,因为算上储运成本,目前氢气终端价格依然高达80-90元/公斤,从中可看到,亟待解决的还有氢气的储运难题。
一般来说,储氢技术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以及固态储氢。由于氢气分子量小,分子间隔较大,技术上要压缩乃至液化氢气都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储运方式以高压气氢运输为主,液氢运输作为试点进行推广,其运输成本远远无法达到经济性推广的要求。
另外,管道运氢是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输氢的最优方式,但是作为国家基建工程,整体铺设难度较大,需要的初始投资成本也非常高,要真正的落地使用尚需较长的时日。
氢氨融合的技术路径,实际上为了绕过这一难题而开发的新思路。
通过绿电生成氢气,接着由氢气制取合成氨,再以液氨的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
与液氢相比,液氨的储存和运输更加方便,安全,且体积载重能力大于液氢,因此相同体积下的运氢成本要远低于液氢,且后者所要求的极端低温条件可以不再考虑。
最后只需将液氨再度转化成氢气,即可实现氢气的应用。
目前无论是氢气合成氨还是氨转氢,国内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且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
自2022年起陆续开发投资吉林松原、甘肃兰州、酒泉、内蒙古等多地可再生能源氢氨醇一体化绿色能源项目的中能建,是大力推动氢氨融合路径产业化的先锋代表企业之一,不得不说,在此等技术路径,中能建的先发优势充足,同时其已构建起的竞争性壁垒是较高的。
然而,随着辉丰的入局,围绕绿电—绿氨—绿氢制备运输的环节才算真正打通了。
据公告资料,在辉丰股份旗下子公司江苏辉丰石化有限公司的石化仓储物流项目,占地390亩,配套有液体库和固体库,合计储运规模每年可达300万吨,该项目现已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油品和化学品原料基地。
按照液体库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总库容量30万立方米可推算,辉丰股份的氨储能力将近30万吨,在国内已建成的同类项目中,若仅比较氨储规模,辉丰约占据了半壁江山。
同时,国内新增危化项目审批严苛,短时间难以扩张。
因此要走氢氨融合的路径,就很难撇开辉丰,单独来谈推动产业发展。
这是大型央国企中能建纵使在其建立起先入优势之后,仍然需要跟辉丰达成战略合作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先入为主,卡位优势暂时更为关键,当前仍紧紧拿捏住了产业的咽喉。
总结来看,辉丰股份在氢氨融合技术路径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占据了较好的卡位优势。
产业从0到1的爆发阶段,率先崛起的往往是具有卖水人身份的公司,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