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0方向最近机构天天强推,可能是一些踏空的机构年末争排名最后的机会,所以务必重视,今天宁波精达也是一字板。
天风证券:硅基负极用量从5%提升到10%,相当于两倍。
且昨天中国宝安,璞泰来这种成交几十个亿的大票涨停,说明市场认可这方面的产业链逻辑。
硅宝科技:在前段时间的机构调研(调研机构几十家)中表示,2019年公司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硅负极生产线。且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
之前市场认为硅宝科技只是做硅粘接剂的,锂电材料这方面属于有一定的预期差。
同时公司具备光伏EVA膜添加剂。
下面具体的研究报道:
今年以来
负极材料升级方向
众所周知,当下锂电池的最大的短板莫过于续航和安全,单从续航上说,正极和负极材料无疑是最具能量密度提升潜质的两大环节。正极材料往高镍低估化方向发展已是主流共识,而负极材料在历经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的演变后,则主要往“掺硅”的硅基负极材料方向发展
负极作为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除了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其克容量也与整体电芯的能量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在当下的负极材料体系中,主要分为石墨负极、中间相碳微球、硅碳负极和钛酸锂等路线
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虽说是目前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最成熟的商业化应用主流,但出于其能量密度开发已接近理论值的极限(372mAh/g),难以满足未来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发展需求,因此,硅碳负极材料(4200mAh/g)才被寄予厚望
一方面,相较传统的石墨负极路线,纯粹的硅负极材料拥有10倍于石墨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上限,在能量密度端无疑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另一方面,硅来源广泛和本身较低的电化学嵌锂电位,不存在石墨化和析锂问题,规模化推开后单位能量密度成本低。此外,硅碳负极材料相较传统的石墨负极,整体质量也有望降低80%,符合未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趋势
其实,放眼全球,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最早的商业化应用是12年松下推出的NCR18650C型号电池,如今,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已从3C消费端的应用拓展到动力电池端;
未来随着应用硅负极材料的特斯拉4680电池、蔚来150KMh容量的ET7和国轩210Wh/Kg LFP电芯等的相继投产,其商业化应用前景有望得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