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
昨晚到今天主要两件事情,英伟达财报和微软Copilot入华(或),分开讲讲:
1. 英伟达
对美股交易者而言,即期财报和下期指引在股价表现中的权重同等,昨晚这份财报里,客观地看即期业绩略MISS,不过主要原因是3Q国内出货占比下滑所致,参考前面这一系列的事件,这个因素导致的miss也相对可以原谅。
而A股北美链公司则主要依据后续指引做决策,财报披露前一致预期落在200-210亿美元,实际值落在该区间的下沿水平(200亿浮动2%),同样有禁令的因素,今天A股市场也已经投过票,北美成分最高的CPO和HBM给了负反馈但不算很严重,而且我认为后者受市场情绪扰动的权重更高。
从11.7OpenAI开发者大会以来,一直判断整个行业未来的看点只在应用也就是需求端,如果训练侧的硬件找不到2024年不是增速二阶导顶点的证据,鉴于股价今年已经上涨数倍,后续任何边际上的新增训练需求(及迭代)都无法对股价斜率有太好的正向贡献(除非大超预期的迭代,比如xAI能够与GPT形成明显代差),毕竟A股讲究一个预期你的预期,1年之内就把绝大部分预期全部计入股价内,参考电新,若非22年预期外的鹅乌导致能源危机从而救了一把需求,20-21整个电新就已经定价完毕。
目前看,海外AI训练侧有这个特征,如果没有共识性的超预期事件发生,不建议去卷,许多真有基本面的硬件公司现在也是机构重仓区域。
而爆款应用是什么类型,什么时间点出现,完全没有任何可预测性,只能继续跟踪,今天OpenAI的大戏也剧终了,Sam这次以胜者姿态回家,后续商业化落地的节奏大概率只增不减去。
因此后续关注点还在应用和推理侧硬件(HBM),以及国产算力(海光、浪潮)。
2. 微软Copilot入华
微软Copilot即指AI类办公软件的集成助手(模糊解释),你只需要告诉AI做什么,它就会自己协同所有的Office 365帮你完成,也是需求最确定的应用之一,而且和微软的原有业务有很强的协同性,所以商业化速度也最快。
如果Copilot入华,就意味着第一款GPT产品正式进入国内,到现在为止各路说法都有,个人认为,真要引进,某些弊端是显性的:
引进之后,国内AI还要不要发展
如果只引进应用而不是模型,那么推理数据必然得出海,安全性还要不要
因此这事儿落地起来挺复杂,当然也有一些好处,还是别去做预判了,等具体落地。
最近主要关注HBM和机器人,HBM昨天回去捞了点,今天直接被埋,打算忍一忍,机器人的几个票我自己根据位置做了调整,板块还是看好。
最近在倾巢之下,不考虑上仓位,行情差反而该多干活,筛点低位的新品种不是坏事。
逻辑的无效期
昨天重点聊了当下的风险,小盘风格里,北交所代表最mini盘,涨到这里也就意味着近期这种小盘风格走向极致,比如今天北证50一家抽其他,:
往后看,主板的玄学股还要发挥到什么位置不得而知,龙和数字这次能够抱团的本质是这个市场对原有游戏规则的不满,进而反噬。
既然培养了这么多年的价值投资不好使,今年的小作文行情又没有主笔权,所有的模式都已失效,那何不把股票代码化,玩最纯粹的击鼓传花,至少大家知道自己赚的是打牌的钱,亏了也知道怎么没的,单就这一点看确实来得更实在,你我也都没资格去judge.
往深了讲,这些现象都是这个市场的周期性。逻辑、基本面、估值,三者里我认可的底线一直是逻辑,对排在后面的基本面和估值则相对宽容,也从未有过所谓的计算器信仰,但这几天已经明显感受到逻辑的无效性,印象中似乎只有2015和2018出现过这种情形。
既然都是周期,那就没有什么风格可以永续,现在钟摆在极限位置,现在钟摆在极限位置,恰恰是最应该努力的时间段,逻辑的无效,意味着好的东西并没有被这个市场充分定价。
(短期还是少动多看,继续控制仓位,等风险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