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份以来,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底,疫情政策的开放促使市场憧憬经济的快速复苏或V型反转,北上资金大量流入致使与经济相关度高的消费行业领涨市场,包括地产在内的大部分顺周期行业均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第二个阶段是从2月初至今,“交易复苏”结束后,市场进入了主题投资的阶段,顺周期行业持续回落,中特估、人工智能等主题投资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市场对经济的预期从第一阶段的“快速复苏”转向“缓慢复苏”,而后又转向“复苏不及预期”,进而对未来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市场的走势永远不是由现实主导,而是由预期主导,并且具有明显、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当预期比较明确时,市场的上涨或者下跌周期持续时间长;当预期不是很明确,外在干扰因素比较多时,市场的上涨或者下跌周期持续时间短。今年市场的典型特征是整体宏观环境比较复杂,预期变化的速度比较快,所以股市涨跌周期的时间也较短。
股市走势与经济预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反身性”特征:当股市下跌时,很多人就会认为未来经济可能会更差;当股市上涨时,很多人就会认为未来经济会更好。实际上,这种特征在绝大部分时间是一种“心理效应”,而非未来的真实状况,当股市跌的比较多的时候,大家又会回过头来反思“未来经济真的会那么差么?”于是又会去修正过去曾经非常悲观的预期。
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没有V型复苏预判的那么乐观,但也肯定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悲观,最终的路径将是介于两者之间,呈现渐进的、缓慢的修复。
当下市场其实就开始进入了“修正极度悲观预期”的阶段,那些过去因经济悲观预期和中特估、人工智能“资金虹吸效应”而下跌的消费、顺周期等行业接下来会出现修复,指数也大概率将转为上升一笔。
至于人工智能、中特估等等,依然有机会,毕竟热度依然处于前列,只是宏观预期修正之后,超跌板块的反弹会分流一些资金出去,之前的热门板块整体上不会像之前那么强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