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装备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下游的爆发力强,第二是行业的技术迭代比较快,第三就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一些设备公司。在上周诞生了一个新的纪录,在光伏和锂电设备领域里面,已经有专用的设备公司的市值接近1000亿的规模,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今天晚上,我会分开跟大家介绍光伏和锂电设备,。首先,先讲一讲锂电设备的情况。实际上锂电设备在a股的时间不长,从2015年到现在六年的时间里面已经完成了两轮特别大的产能扩张,下游的产能扩张主要由几个要素构成。第一就是下游整体的需求容量的推动,第二个是关于电池技术革命的变化。那么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发现其实电池技术本身的变化并不大,核心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于下游的产能扩张,下游的产能扩张我们把它概括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大的阶段,从这个行业诞生到2018年这几年,是国内第一批锂电电池厂产能扩张的快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产能扩张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扩张的主体是比较多的,比如说当时一年可能扩个五六十GWh,但是可能需要十多企业共同完成,扩张的体量比较分散,所以在那个年代,锂电设备公司的数量也比较多,当时也基本上很少讲具备整线能力的公司。到了这一轮,我们发现逻辑在发生变化,这一轮的产能扩张的重大特点就是非常的集中,基本上集中在头部的大概5~6个企业。现在这一轮里面,电池厂的集中度也在大幅度的提升,像宁德时代的这个市占率已经超过了30%在全球。在国内的工业体系里面,下游行业的集中度的大幅度提升,对于锂电设备公司来讲,他们的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一轮里面,我们更多的强调的是具备整线能力的锂电设备公司,这实际上跟下游的业态有关系。回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一轮的产能扩张如此的迅速或者迅猛,从扩产的量级来看已经到了每年百GWh的水平,而且呢,未来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可能已经看到T GWh级别的水平了。在这种背景之下,尤其是对一些先进电池或者高效电池的产能,一直是比较紧缺的。过去锂电行业整体的产能冗余度起码是有50%左右的,也就实际上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产能利用率可能是在50%左右这种水平,在2018年~2019年这两三年,下游行业通过产能利用率的消化,到了2020年之后,行业进入到了又一轮新的快速的产能扩张周期,一直到今年,甚至我们认为可能到接下来的2~3年,整个行业还是处在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这个是我们讲的一个大的历史的背景。我们当前是处在第二轮全球锂电产能扩张的背景过程当中。具体的行业变化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变化,在上周的时候亿纬锂能宣布了一个100GWh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的产能储备。他目前已经建成了大概11GW,新在建的有11G W,还有拟建设大概82.5GW的的产能。在产能扩张的大背景下,如果完成这一轮扩产的话,实际上亿纬锂能也可能会进入到国内比较大的电池厂商的序列,而且作为新的进入者,实际上也会给行业带来了一些不小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海外的锂电龙头lg新能源在上周也启动了它的上市流程,根据一些外部的新闻来看,我们发现他目前的募集资金的金额大概是在573个亿。到2020年底,lg新能源的母公司lg化学计划要从目前的大概年产100~120GW扩大到260GW的水平。产能扩张的幅度是比较巨大的,而且这个目标他们是希望在2023年实现。从今年来看,lg新能源的扩产其实之前是一直在持续的发酵的,比如4月份的时候,通用跟lg化学宣布将在美国建立他们的第二个电子厂,然后5月份的时候,lg在南京的第二电池工厂也开工在投建。所以,整个lg的上市的流程,可能会加快锂电池厂在二级市场的融资力度。这个背后实际上传递出来的更多的也是整个行业产能扩张的一个积极的信号。第三点,也是关于融资的,上周欧洲的Northvolt公司(也是先导欧洲的客户)宣布了一项融资计划,筹资到了大概27.5亿美元,大概在176亿人民币,主要是用来扩大在瑞典的电池产能,从40GW要扩大到60GW。Northvolt的目标是希望在2030年实现大概150GW的锂电池产能。这个目标其实并不高,但是它相当于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5%左右。所以现在Northvolt的新产能扩张计划也是比较积极的。去年先导就已经拿到了Northvolt,的一些新订单,说明了他们确实已经开始在积极地尝试做产能的扩张。以上的三个重大事件,包括结合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的宁德时代之前宣布的一些比较大的超过500个亿的产能投资规划,基本上就宣告了全球的新能源扩产的新周期已经来了,而且一定会带来国内的设备企业的直接受益。新能源车的整体渗透率迈过了10%的这个比较关键的点位,我们国内的电池产能在全球的占比也在大幅度提升,我们国内的设备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地突出。所以,我们认为在新一轮的新能源产业扩展的周期的过程当中,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设备企业是有希望获得整体性的收益,那么这是近期关于行业的一些新的变化。第二个大点,在新业态的模式下,未来整个产业生态模式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整车加电池的模式,可能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联盟。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可能会导致电池行业发生一些产能的变化,比如说可能会导致整个产能的冗余度继续提升。以前电池厂更多的是一些第三方,整车加电池的模式可能会提升电池产能的冗余度,由整车厂推动产能的建设。所以总体上来讲,不论是哪一种模式,我们认为未来的2~3年,在新能源扩产的新周期的背景之下,确定性都是比较高的。 第三点,讲一些量化的内容, 2021年~2023年的全球的新增产能大概是在900GWh,其中国内的新增长大概是在600GWh,在未来的新增产能的过程当中,国内的企业起码是可以达到2/3的水平,基本上每年大概有300多G W的水平,对应的设备需求量基本上在700~800个亿左右,这里面包括了一些自动化的设备,龙头设备公司如果按照40%的份额去计价,那么龙头企业的订单的量级实际上是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年的像先导智能,他的锂电设备的订单大概在100个亿出头,110亿左右,今年我们预估可能会签到150~160个亿左右。那么如果按照我们刚才的量级来测算,龙头设备企业能够达到40%的份额的话,那么实际上对应的订单量级可能会超过300个亿,这个体量会是专用设备公司新签订单的一个新高度。总体上来讲,在新增产能的不断刺激之下,我们觉得国内的这些设备龙头企业会持续的受益。 关于投资标,我们把国内的锂电设备主要分为两大锂电的设备呢。第一大类就是具备核心设备的整线厂商,第二大类是提供一些比较核心的专用设备的厂商,比如提供激光的,像海目星;提供检测,像星云等,这些设备公司实际上是提供单单各环节的一些很核心的设备。在整个体系里面,我们更加强调整线的厂商,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是因为电池行业非常集中,所以具备整线能力的设备公司,它在下游的议价能力会显得更强。这里面的议价能力,并不是说是单价,更多的是来自于像毛利规模的提升,除了有设备的供给能力之外,这些一体化的公司,它还有比较强的服务能力,还有比较大的产能或者说叫及时的供货能力。目前的锂电池行业,它的设备的价值量基本上比较稳定,核心的设备大概在两个亿左右,加上自动化,可能在2.5亿左右单GW的水平。目前来看,具备整线能力的设备公司主要是三家,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拟上市公司,两家上市公主要就是先导智能跟杭可科技。先导智能现在除了电芯环节的核心设备能提供之外,还能提供整个环节的自动化,未来pack的自动化的都会能做。杭可科技目前产能紧缺,新的工艺里面的工件现在还不够多,在客户端,杭可科技也在积极地扩充。目前,这两家设备公司龙头下游的客户相对来讲都是比较单边的,但是未来来看,我们认为随着产能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应该会有一些交叉渗透的可能性。所以总体来看,我们看到现在的先导跟宁德的战略绑定是比较稳固的,而且新的电池厂的开拓也是正在进行,包括像新的整车加电池的模式之类的,包括像蜂巢这些新的客户,都是先导智能目前重点突破的。杭可科技过去主要是集中在lg的中后端领域,未来有希望切入到国内厂商的二供或者三供,目前也拿到了一些订单。第三个公司就是可能后天开始报价的一个新股,叫利元亨,目前他在整个的自动化的环节,能拿到订单的规模和量级在国内已经是比较大的,除了一些比较核心的专用设备以外,基本上是能够做到整线的自动化,从目前的业绩的增速,包括它的订单的增速来看,都是处在比较快的发展阶段,去年是签了三十多亿的订单,今年目前来看的话可能新签订单应该是要翻倍。这个公司主要是集中在自动化的这个环节,所以毛利率比先导跟杭可相比,会有一定的差距,但基本上也能达到接近40%的毛利率,现在的净利润率相对来讲比较低一点。 这就是我们对于锂电池行业或者锂电设备行业的总体观点,对于一些其他的单一的设备厂商来讲,我们认为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贝塔的属性,所以我们建议大家更加积极的去关注有整线能力的这些公司。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花一点时间跟大家重点讲讲光伏这边的情况,实际上a股关注光伏设备,应该是在2018年以后才开始正式关注。所以,a股关注光伏设备应该是从这一轮的perk大规模扩产能开始的,如果大家还记得在2017、2018年的时候,对于perk的技术路线,当时其实有好多种争议,在2018年的上半年,市场对于perk的技术路线就有三种不同的路线,第一种呢,是当时的板式的PECVD,第二种是管式的PEC VD,第三种是微导的LED工艺。实际上当时市场对于捷佳伟创的管式PECVD的疑惑是比较高的,当时也都担忧捷佳伟创未来可能在新的工艺里面,它就没有了卡位的能力,但实际上最后还是以捷佳伟创的二合一PECVD告终,后期的所有生产线里面,基本上都用上了捷佳伟创的二合一管式的PECVD设备。 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变化很快,而且是一个实打实的商业性的应用研发,不到最后一刻,大家不要轻易的去给这个行业下定论,这是第一个。那么第二个,就是对设备公司来讲,实际上不存在着说一家公司很快地就被淘汰的情况。当然,除了一些没有成本优势的公司,比如说像以前的外资企业,他很快就被淘汰了,其实打败外资的根本不是技术差距,而是这里面的成本差距,所以实际上,在光伏行业面临技术变革的过程当中,我建议大家第一要关注这些企业产品端的进展,就是说你的产品的效率够不够,第二个还要关注这些企业,它降本的能力,就能不能在同样的效率的基础上提供更便宜的产品,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因为以前大概16年17年的时候,建一条perc产线最开始也要4~5个亿的成本水平,跟我们现在建异质结的产能是一样的。随着大概3~4年的时间,1GW产能的设备的价值量就从当年的4~5个亿,慢慢的降到了大概2个亿以内,现在目前可能在1.5,1.6个亿的水平,如果加上自动化,可能两个亿左右。所以,总体上来看,我们想讲一个观点,就是在这个快速迭代的过程当中,设备公司本身的产品的变化是比较快的,第二个建议大家关注的是整个下游积极的变化。首先是新型N型电池的时代已经确认到来,同时topcon和异质结技术路线并行,像topcon电池,今年以隆基、晶科、天河、通威为代表,异质结电池以一些新进入者为主。在这种并行趋势下,投资设备厂商,要讲究顺势而为,重点评估每个技术路线背后的效率和成本的可行性。目前来看,主流的设备厂商基本还是以多路线的形式为主,像迈维更偏向异质节。从目前的推进情况来看,5月份的时候隆基topcon的招标已经开始了,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存量设备,增加5000万-7000万的设备就可以把老设备改造提升1.5%的转化效率,这在经济性上是完全可行的。Topcon的产能需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纯粹的新增产能,以隆基为主;二是大量的存量改造产能,以通威和天河为主,因为他们去年在新建大尺寸perc电池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这个关于topcon的工艺或者工位,那么总体上来讲,这个转换的成本,相对来偏低一点。从目前的技术路线来看,在top上的内部其实还有两到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他们用到的核心的设备都不太一样,比如说现在比较主流的是像拉普拉斯的LPCVD工艺,这个工艺是在topcon诞生之初就采用的,是比较传统和成熟的工艺,就像异质结里的PECVD工艺一样,他现在的应用范围很广,其他的还有PECVD工艺做topcon的,还有LPAOD、PEAOD等方式,不论哪一种方式,下游都在积极的探索。从产业的实际的进度来看,基本上都已经能做到24%的转换效率甚至比较高的可以做到24.2%,而且这个是在建立在良率大概95%~96%的水平基础上。目前对良率的提升,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在topcon早期的时候,因为它的工艺比较繁琐,大概加起来也可能有11道工序,就带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良率比较低,而且这个问题还比较难以解决,那么目前来看,基本上已经从原来大概93%、94%的良率水平,现在慢慢提高到了95%,96%。如果说最后今年下半年topcon工艺跑通了,而且量产的效率不错,成本也足够低,那我们认为有可能在今年的下半年到整个明年全年,可能会把目前在市场上所有的存量的大尺寸的perc电池全部改造成新的topcon工艺,而且可能还会带来一部分新投产的topcon产能,新投产能可能大概也就两个多亿,两年之内都能够收回成本,所以总体上来讲,topcon工艺是具有比较强的这个生命力的。根据我们了解,可能产业化落地比较快的应该就是隆基和晶科,因为现在目前的设备包括工艺都已经比较成熟了。 现在市场上其实关注光伏设备的,更多的是在关注异质结,前期我们讲了很多次关于异质结的进度情况,那么我们今天可能更多的就补充一点点。 第一个补充信息是今年场外的投资人在增加对于异质结的加码力度,像劲能、华晟、通威、阿特斯等体制内的公司,还有大量体制外的公司,如碧桂园、东方希望、金刚玻璃、三峡能源等,都在对异质结进行深度的调研和沟通,这代表了产业界对这个继续的热度是在持续提升的。 第二个就是现在目前最新的产线跑出来的结果,根据我们的整个梳理,目前国内的异质结的生产线的大体有这样几条:第一是钧石自己的生产线大概有500MW,第二是通威在成都的200MW生产线,合肥有一条250MW的生产线,第三安徽华晟有个500MW的产线,已经分为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第四爱康大概有第一条和第二条线,大概加起来是500MW,另外爱康在泰兴还有一个2GW的生产线在招标,第五通威在成都有个1GW的产线,目前设备正在交付,阿特斯有个250MW的生产线,大概就是这六七条线的总规模。实际上目前的进度比较快的还是安徽华晟这条线,一是因为他投的比较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而且技术团队都比较成熟,所以他们的技术现在目前跑出来的结果来看的话,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目前最高已经跑到了25出头,平均效率基本上已经跑到了24.2%~24.5%之间,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可能会在今年的三季度进行新产能的投放,大概有2GW产能的扩产。最近他们在持续的跑良率,但是因为现在整个行业硅片的紧张,导致他们的产线的良率爬升速度是比较慢的。第二个量产比较快的就是爱康的这条线,但是现在爱康这条线还在紧锣密鼓的在调试,他们的进度相对来讲会稍微慢一点,但是总体的进展其实也都比较正常,像设备的交付,包括设备的开机率的情况,整体来讲还是比较不错,今年二季度,爱康已经慢慢开始了缓慢的出片,但是现在产能还是跑的比较慢,因为硅片比较紧张。另外他们整个的工艺还在调试,所以现在来看,新一期的泰兴产线应该是在今年的下半年进行设备的招标。所以总体来讲,今年下半年可能大概还有5~8个GW的新产能落地。 今年下半年异质结的招标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动作和进展,从整体安徽华盛的情况来看,大家对与异质结的信心还是很强的,一方面是,他的效率理论值会比较高。第二是,工艺成本下降的幅度以及产业化推进的也都比较顺利。我们认为从中期的视角来看,也是比较看好异质结的产业化前景。 从上上周光伏展这边能折射出来的信息来看,基本上国内的比较大的电池厂商或多或少都已经开始布局异质结的生产线,不论大家现在用的是何种工艺。异质结现在实验室跑出来的数据都比较不错,最高的效率能够跑到25.5%左右,海外的人已经最高能做到26点几了。但是量产线可能现在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的总体看法是,光伏设备,我们认为技术迭代会比产能扩张或者说比需求扩张要来得更快。但是,我们认为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会同时出现需求扩张叠加技术迭代的动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一种比较恐怖的情形,就是大家可能会看到在某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新技术要用来玩完全满足新需求,那一定会出现局部的供需极度不平衡,那这种时候,一定是具备大产能的设备公司才足够有能力去进行交付。 所以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内的光伏设备行业基本上也比较集中,我们认为可能未来就是两三家龙头公司会基本上把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些重点设备完全提供掉。目前国内现在大家看到像捷佳伟创,迈维就是比较核心的设备公司,其他的还包括一些新的,像拉普拉斯等这些设备公司,也在慢慢地成长。总体上来讲,光伏设备行业本身已经比较集中了,我们认为在需求扩张的过程当中,这些设备公司是正在推动着行业继续往前。像今年的话啊,光伏设备公司的订单量,比较大的像捷佳伟创基本上也能签到100个亿出头,那么对比锂电设备企业来讲,它的市值的天花板其实还不够高。目前,两家光伏设备公司加起来的市值可能大概也就七八百个亿左右,现在最大的光伏设备公司也就400亿的市值体量。从市值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光伏设备未来的弹性应该还要更大一点。 整体来讲,我们觉得在机械设备里面,光伏锂电设备是属于下游需求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而且未来技术路线还在持续发生变化。最核心一点,在这些领域里面,中国的设备企业是掌握了全球的定价权的,我认为这个是跟其他的机械专用设备公司的最大不同,所以这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公司呢他的估计本身偏贵。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