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北方华创的业绩,净利润确实非常超预期,但营收其实不算,或者说Q1的营收压根就没有预期,因为根据之前的在手订单,已经可以大致计算Q1的营收会落在哪个区间里。
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整个传导链条很长,是最典型的超前博弈类型之一,如果根据过去的财务报表指引投资,节奏会慢好几拍。
1. 实际传导的链条
从景气度的发散顺序来看,行业传导顺序是:
部分下游需求爆发,设计公司向代工厂加单(IDM则是提高自己的产能利用率),然后Fab或IDM产能利用率打满的情况下,发现短期供给还是不够,于是芯片涨价、代工涨价、原材料涨价。
代工厂拿到这笔钱,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扩产,毕竟产能不够的时候,谁先开出来新的产能,谁就挣更多的钱。
于是他们开始向设备厂下订单,这事儿分个轻重缓急,比如ASML的光刻机交期在18个月以上,其他的设备没那么着急但也得等半年,所以第一步就是赶紧给ASML的销售打电话:“哥要加单,赶紧给我排产”,台积电和三星这种财大气粗的,一般还会加一句“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对应到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厂是同理的,但多了一个招标的特色环节,中标信息一般会披露,比如北方华创中标了多少台PVD,中微中了多少刻蚀机,而且还会标注金额,按照不同设备+6个月或者+9个月的成产周期不等,算到未来对应节点的财务报表中,是比较直白的,所以营收维度,财务报表永远不可能超预期,因为以上信息都是公开且完全定量的,就算你加足马力三班倒,这个季度营收多了一点,无非是把后几个月的单子提前做了,这次多一些下次就会少一些。(非常景气的时候会有设备涨价的情况,但国内基本不会,这里或许会算作超预期,但当下显然不是景气时期)
简单总结,半导体设备厂的业绩测算方式=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国产化率*市占率,其中国产化率这一条只适用于A股的设备厂
2. A股设备厂商的交易逻辑
我上面说的这些,只要是一位研究半导体,且对设备行业有一定积累的同仁,一定都很熟悉。
大家都容易想明白的事情,一般不容易赚到钱,所以A股就加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博弈环节,我举几个例子:
1)上面说的中标信息,一般在XX网站会有实时披露,毕竟现在都是信息化设备了,中标不会给你写封信再寄给你,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不会找一个专员,全天24小时帮你盯着这个网站,更多是和某某厂的采购吃个饭,如果X总喝高兴了,赶紧抓住机会绕着弯问一问,这次这个大单到底谁中标,懂得都懂。(我没这个路子,欢迎有路子的老师傅带带我)
2)A股的半导体设备,主要估值逻辑在国产化率,比如今年SMIC要买100台薄膜沉积设备,拓荆和华创分别中多少台,比如我预期25%的国产化率,公司值2000亿,你预期15%,最多1500亿,最后中标信息一看,卧槽中了30台,我也加仓你也加仓,然后暴涨,如果只有5台,今天晚上我就得挂个跌停排队。
3)以上讲的所有传导链条,基本在每一波周期都是固定的,而半导体周期上行的幅度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比如2021年的景气周期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超额的部分,也同样会传导到设备厂。
上面除了第一点有点不讲武德,后面两点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得出比市场更加深刻的认知的,所以最终收益还是会和你的付出成正比。
3. 简单说几句北方华创的业绩
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来看一眼北方华创的业绩。
Q1营收同比增长多少基本可以不看,因为这里没有预期差,这次公司的净利润率比较高,Q1居然赚了5.3个亿,确实很超预期。
但是作为一名客观的半导体赌狗,还是提出几个点供大家思考,不能看着券商铺天盖地喊大超预期,你就跟着起哄:
1)设备厂的估值不是PS吗,净利润超预期了,然后呢?
2)交易的逻辑自始至终都是看新增在手订单(即中标对应的增速)
3)在手订单进一步往前推,核心矛盾还得是行业的景气度,虽然现在国内的扩产不再与全球的景气度相关,但依然有迹可循,比如SMIC+两长的Capex,国产化率等等,这些因子的变动,都不会影响当期已交付设备的财务报表,所以反过来,当期财务报表的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对下几个季度的预期
最后,华创、中微和拓荆等半导体设备企业其实承担了蛮大的重任,他们这几年取得的进步其实真的挺大的,不管你是否看好半导体,都应该为他们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