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段上周聊医药的观点,欢迎看药的朋友们多多交流(部分观点不一定对):
1. 大医药的细分很多很杂,能力圈外的中药、药房零售一类剔除,消费属性很重,而且随时容易被集采一刀切、利润率低、行业规模已经是存量市场的细分,比如部分仿制药,也剔除。
打算重点看看带科技属性的创新药、创新器械,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点抵触,毕竟被众多医药经理和研究员渲染,主观认为研究门槛是不是特别高,后来发现分析方式和很多科技股有相似之处,我举个例子,如果把创新药企业和游戏公司类比,两者逻辑最大的共同点在于爆款,爆款医药单品,爆款游戏单品,下注都在张磊所说的pre-revenue阶段,也就是0收入,没有任何的估值方式,甚至连PS也没有,而且都必须烧很多钱。所以判断的核心要点在于sell the dreams,驱动力全部来自于想象空间。
而两者又有区别,比如一款游戏,在真正推向市场之前,你无法判断它的市场规模究竟能有多大,游戏股最大的一轮beta(这里抛开版号的扰动),是曾经端游移植到手游的年代,因为市场可以明确判断研发单品的天花板(因为端游已经有数据),但当你没了这种锚之后,去赌一款游戏是否能成为爆款,这个胜率也许比21点还低。
但对创新药而言则不同,一款药的适应症,存在明确的计算器,量(适应人群数量)乘以价(拟定价格)很明确。
两者之间的这个不同点,也就导致了创新药的抢跑程度会大幅领先于游戏,因为终点的确定性足够强,以这次的减肥药为例,500-700元/针,适应群体每个人身边就有样本,这类最简单粗暴、谁都能看懂的逻辑,炒作就会很顺畅。(当然许多公司都是纯概念,这句话在AI刚启动时我也听了不少)
其实创新药的股价表现也和最渣的这个板块类似,从不看业绩,能出业绩就不再属于创新药了,估值会受到极限压缩,本质还是跟销量二阶导,跟管线。
创新器械的逻辑也非常类似。
2. 还有一类则是CXO,行业的总量收入来自于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尤其一级融资),也就是烧钱,烧钱是有供需模型的,成本(资本的利率)高我就少投,成本低我就多投,所以他的规模和美联储利率严格负相关,美联储利率见顶基本是共识,即便二次通胀,边际影响也会递减,除非出现某些极低概率的幺蛾子。
另外还有一层地缘的干扰压制估值逻辑(这一点同样也会压制创新药),两者的出海会越来越困难,创新药基本不用考虑这一块,CXO也很难涉及到海外核心药品的关键环节中,这个压制我觉得已经price in,后续边际影响也是递减。
3. 最后还有许多经典的博弈模型,比如每逢年底的医保谈判、集采,某些爆款药品的trigger,如海外管线、研讨会等等,这部分则属于开头描述的高门槛部分,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很难跟全,或者说投入庞大的精力并不划算,必须得依赖券商研究所。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减肥药的题材炒作没必要戴有色眼镜,它的交易模型和我们比较熟悉的0-1类、规模极大、无法证伪的科技股,非常类似,只要还没落地,二阶导还在加速,就还会有表现。
另外中长期配置的则是CXO,其实前段时间我也怀疑过药明康德相较其他公司的Alpha应该是来自减肥药,后来觉得这个超额的部分其实不大,而且整体来看位置也并不高,减肥药的炒作这会儿也算不上到头。CXO也是一个只有重贝塔清个股的行业,马太效应明显,以前也说过,行情软件按市值排序,选前面三个搭组合就行。
另外的一些创新药,尤其是左侧阶段,个人人为埋伏的性价比不高,因为跟起来很累,同样的赔率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冲着胜率去配,也就是估值便宜,还是想等三季报之后再说。
今天医药整体情绪高潮,前面时间没白花。后续减肥药大概率还会反复,毕竟礼来尚未获批,这一段行情的关键博弈点在三期临床数据,距离最终落地兑现依然有距离,以后会考虑拿回核心品种,偏边缘的就不看了,还有个别正宗的减肥药标的并没有表现,这个题材强度不低,不会昙花一现。
如上所说,创新药不要去等业绩,这是一个pre-revenue的行业,真到业绩释放时,其成长性已经丧失,估值会受到极限压缩,换言之,这就是题材特色,例子有很多,比如早年兴齐眼药,最近阿尔兹海默症等等。是否参与题材看自己风偏。
华为和其他科技细分的观点我更新在公号了。
另外,距离国庆还有最后3个交易日,今天指数并未放量,北向也进一步大幅流出,很多人已经开始休假,后几天主观上还是少动多看,看好的标的我自己打算持股过节。国庆回来后迎来三季报窗口期,现在表现强的许多品种,其实存在3Q财报抢跑的权重,哪些是涨的业绩提前量,需要区分,哪些公司业绩也许有雷,更要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