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国产芯片细分MCU板块继续活跃,上海贝岭2连板,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等也纷纷跟涨。
催化方面,中信证券最新研报表示,2021年以来MCU海外大厂缺货及价格飞涨现象突出,MCU海外缺货正带来供应商本土化机会,预计国内MCU头部厂商有望加速导入下游各类终端客户,2021年均有望取得较好业绩表现。
什么是MCU?
MCU又称单片机,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等都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
按总线或数据暂存器的宽度分类,MCU可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不同位数的MCU适用于不同领域,位数越高代表数据处理能力越强,应用场景越复杂。
锂电铜箔将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中泰证券表示,21年锂电铜箔将逐渐结束供给过剩的局面,虽然锂电铜箔产能仍按部就班投建释放,但是由于需求的快速增长,最终使得锂电铜箔转归供应不足,锂电铜箔将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又一轮快速上行期也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天风证券也认为,预计铜箔或在今明年的二三四季度持续短缺。
据天风证券测算,中性预期下,预计21、22年全球锂电铜箔需求在37、48万吨;有效供给在35、47万吨,预计21年铜箔将出现2万吨缺口,22年1万吨缺口。
汽车&物联网强劲驱动市场需求
得益于汽车电子、物联网和消费电子等应用需求的持续提升,MCU市场稳步增长。根据IC Insight的数据,2021年全球MCU市场规模有望达223亿美元,同比增长7.21%。
根据ASPENCORE,MCU在汽车电子、工业/医疗、计算机网络、消费电子各领域销售额占比分别为33%、25%、23%、11%,下游领域广阔。
从MCU的成长动能来看,汽车和物联网是MCU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汽车单车用量在70颗以上,智能汽车单车用量有望超过300颗,将显著拉动MCU需求。
缺货潮催化国产MCU替代,国产厂商迎历史机遇
2021年以来半导体芯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货涨价,而MCU是本轮芯片缺货中最严重的品类之一。
MCU产品的正常交货期在8-10周左右,而目前包括英飞凌、恩智浦等在内的国际大厂均出现交期延长的情况,交期最多延长4倍。缺货状况下MCU渠道市场价格飞涨,以意法半导体为例,爆款型号的渠道价格较2019年涨幅近12倍。
造成本轮汽车缺芯的原因主要在于供需错配,需求方面疫情后全球汽车市场超预期复苏,供给端在全球8寸晶圆产能不足的情况下,疫情期间整车厂取消的订单产能被消费电子等需求抢占,同时,海外地震、火灾、罢工等意外事件使本就紧张的产能雪上加霜。
不过与此同时,部分国产厂商经多年积累,产品技术指标已经完全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目前国内外32位MCU大多采用ARM Cortex内核,在ARM Cortex内核MCU市场中,兆易创新已经跻身国内前三,此外中颖电子、华大半导体、芯海科技等也都处于快速成长中。
图片
中信证券认为,MCU海外缺货正带来供应商本土化机会,预计国内MCU头部厂商有望加速导入下游各类终端客户,2021年均有望取得较好业绩表现。另外,在此前海外厂商占据优势的汽车和工业级别市场,国内厂商也逐步导入,MCU国产厂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公司方面,东吴证券表示,在当前MCU市场缺货行情持续的情况下,本土MCU产业链有望加速产品的市场拓展,提升产品的价值量或出货量,从而充分受益于MCU市场高涨的应用需求,建议关注:中颖电子、兆易创新、华润微、芯海科技、士兰微、乐鑫科技、东软载波、上海贝岭等标的。
各位看观,看完后动动你的金手指帮忙点个赞,谢谢,祝您股市长红!